欢迎光临西部名师名校网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把“评课”这个词交给优质课的评委们,学校同事之间不要再“评课”

发布时间:2024-03-15 11:46:07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临近开学,有教研机构和学校给我课堂教学评价表,征求我的意见。我的意见是:

      1.这样的评价表可以有,它表达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和要求,老师们可以参照和追求。但这样的表在简略和详细之间要把握好平衡,太过具体对课堂教学是一种束缚,而且可能挂一漏万;而太过简略又缺乏具体的实践引导。从这种意义上,这本身就需要研究。我的一个想法是在一所学校里也不要一个标准,可能才入职的老师需要具体一些,详细一些;对有经验、有实践创造能力的教师,可能需要粗略一些。这是就标准本身的要求问题。

      2.从标准使用看,学校老师、教研组好好研究,就重要的要点、变革的难点和关键做专题的教研和实践,突破难点,有方向、有变革,这是很好的。

      3.这样的标准用于评课,大多也只能是参照。我担任过多次赛课的评委,主办方也会给给我们一个标准,我们可能认真思考和琢磨标准,但到评分的时候,很具体的打分标准我们大多是顾不上的,总是总体给出一个分然后将细分在部分中,不会先去给每一个具体项目给分,然后再加总分。也就是说具体操作是心中有标准,但不会具体拘泥于标准,标准只是参考。

       4.学校教师之间有了标准,但最好不要用这样的标准彼此评课。教师之间彼此的评课带来的不是合作,而是可能带来隔膜、封闭,带来你好我好最终放弃标准的走过场,更有可能带来反复演练、脱离真实的表演课。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我以为教师之间彼此的评课总体是不利于形成“合作性同事”的。怎么办呢?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参观佐藤学教师的实验学校,讲过这样的故事:

      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我问旁边观课的教师:“这是英文课,你听得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听不懂来干嘛呢?”他说“观察学生啊,我不一定要听懂。”……佐藤学教授说:“大家不准评价老师,也不准提建议,你看到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明天你回去后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访谈上课的老师,老师说:“很好啊,以前我们被评完课后总是哭着走出教室,几百人盯着我们、批评我们,现在我们是笑着走出课堂,因为有几百双眼睛帮我们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

     18号晚上,新教育“校长先读会”一位校长分享读《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的体会,说“观课议课的实质重在‘诊断’”,后来我说“观课议课的重点不是诊断,诊断就是评课。观课议课重点在理解和发现,理解教学的关系,理解教学的可能。”昨天,我在山东新泰与老师们交流,我表达了这样一个意见,把“评课”这个词交给优质课的评委们,一线教师不要去评课,而是去学课、研课、议课,也就是观课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