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并不等于课程
发布时间:2024-07-24 10:19:00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曾经读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这样一首诗:“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在当天或者当天的某个时候,那个对象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或者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
用教育学的眼光看:
“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可以理解为有个天天来到学校、坐在课堂上的学生;这一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这是这个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上学到了东西。这个对象在他那里“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这是转化成了素养,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可以说,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功。在这里,教育成功的条件是什么?一是教育者准备和提供了学生要看的“某一个东西”(这是课程资源),二是这个孩子对“这一个对象”有了“观看”等互动(这是学习者参与的学习活动)。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观看”是一种认识、理解的学习活动。课程资源只为发展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学习活动是将这种发展可能性转化为发现的现实性。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话语就在这里,笑脸也在那里,但如果学生的心不在那里,他不听不想,这也不能实现他的发展。没有学习活动,教师创造的教学教育环境就只是一种课程资源而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就难以实现。
课程首先是“课”,课程资源的“课”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要学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的环境,它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定性和设计性;学习活动是“程”,就是学生要去学、要去经历、要去感受,这个过程就叫做“程”,没有经历,没有过程,这个课程没有实现。“课程”既是“跑道”,设计了跑的路线、沿途的风景和期望去的“远方”;同时又是“跑的过程”,就是学生要去跑,要去经历,要去学习,要有这个感受,要有这个体验,要对周围的风景有所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意识到“课程资源”与“课程”区别,有利于突出“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关注学习的获得和改变。就教师而言,一方面当然要认真领悟课程,但更重要的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去“观看”,可以说运动课程的过程,最重要的让学生对课程资源形成有质量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教师是课程落地关键,学习最终实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