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部名师名校网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你能精确测量的东西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感觉好像是……

发布时间:2024-08-05 14:00:18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在追求用数据刻画,用数据证明。但课堂教学不完全是科学,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能用数据刻画和表达的。

      “舒尔曼认为,对极其重要的事情的评价永远需要人的判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最重要的评价原则是小心任何你能精确测量的东西,因为你能精确测量的东西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周文叶.试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框架[J].教育研究,2021,42(07):150-159.]事实上,课堂教学有太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你收集的数据可能不准确(测不准);你也很难用一个标准的模态要求和评价教育。

      在《独特的维特根斯坦:超越人性的边界&不可言说的美好》中读到这样的意见:

      维特根斯坦认为,有些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描述的,只能通过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来感知。这种观点体现了维特根斯坦对体验和感受的高度重视……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美好和价值。

     而在《牛慧丹  | 从监督到信任:新西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转向》读到了这样的批评:

     实行绩效管理的目标是要通过对教师的问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目标看似是好的,但其合理性却受到学界的广泛质疑。因为教师绩效管理制度采用了一套技术官僚式的简化主义话语,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应有的专业情境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专业的精神内核。

      凡此种种,对于教师的课程教学,数据可以参考,但不可数据主义。有时对于课堂教学,最可靠的表达可能还是“感觉好像是”。

      2016830日的一篇推文《“感觉好像是”》附在后面。

“感觉好像是”

201682728日,在北京延庆区和教研员、中小学老师交流观课议课。对话环节,一位教研员朋友问:“在观课议课中如何诊断?”当时我这样回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研究教育教学的问题需要多把钥匙。我以为,诊断主要用于评价和调查。我在观课议课中不愿意去诊断,更愿意去感受和体验,发现和听见,对话和理解。对于课堂教学,我缺乏诊断的能力,更缺乏批评的勇气。更多的只能说感觉好像是,因为是感觉好像是,所以我要对话,要交流,要议课。”

对课堂认识存有“感觉好像是”的认识由来已久。在《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月出版)序言中,我有过这样的片段说明: 

20067月,我曾经有幸参与接待浙江万里学院的王刚教授和周斌副教授。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时候,周教授说了一句“只能这么说,感觉好象是”。对艺术,我是门外汉。但这句话触动了我,“感觉”不是条分缕析,它少了科学的因素,多了艺术的方法;因为是“感觉”,必是个人因素多一些,“感觉”的东西就不能以他人“普遍”的名义,也就不能以“真理”自居,这里没有真理。再说“好象是”,它体现了艺术的难以把握之味和不确定之意。“感觉好象是”标明言说者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不是一个真理的拥有者,而是一个坦诚表达自己意见,并渴望交流的对话者;因此,对于别人“感觉好象是”的东西,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重新解构和建构。

尽管当时谈的是艺术,但我想到的是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式,想到了表达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方法,因为课堂教学有科学,也有艺术,而且我认为水平越高的课堂教学,艺术成分越多。对于课堂教学真谛的把握,我们似乎也越来越无能为力,越来越需要谦恭和谨慎。可以说,很多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直面事实来感受、体悟、探讨、对话、理解。就这本书而言,一方面,讨论“建设理想课堂”的方式只能直面事实,针对问题。既然是针对问题的体例,那就只能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我又只能用“目前只能这么说,感觉好象是……”来解构和建构。

在这本书里,我只是一个对话者,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一个个人意见的表达者;同时我也是一个实践者,我努力把我思考的东西做出来,说出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感觉好象是”,在这里,我既想表达一种诚恳欢迎批评和讨论的态度,又想说明使用本书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