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善学?学追求,学思维,勤而行之……
发布时间:2024-05-31 11:36:12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何谓善学?学追求,学思维,勤而行之……
二十多年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境外团体到中国大陆访问,看到满街商铺店面挂着“质量信得过商店”、“用户最满意商店”一类的招牌,忍不住好奇地问陪同参观的人员:“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内容不同的招牌,为什么单单没有最有价值的‘最具学习力商场’的招牌?”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但听过以后,不由对“最具学习力商场”充满了想象:不论你有多出色,我最具有学习力,只要是值得学习的,我都能够很快向你学习,并在学习中超越你,比你做得更好。听过这样的故事以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信念: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善于学习的能力。
何谓善学呢?
很多年前到一所学校和校长交流,校长说:“我们现在已经听了很多专家报告,专家讲的大致也就那些。听着听着就不想听的。”我问她:“是还没有听就不想听,还是听着听着觉得没有意思就不想听?”如果是没有听就不想听,这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向一位禅师问禅,老禅师开始并不说禅,而是将茶水不断注入学者的茶杯里,杯子满了还继续注入,问禅的学者看到茶水不断溢出杯子,忍不住大声说:“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装了。”禅师说:“你如果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的东西,怎么装得下我给你说的禅。”还没有听,就不想听,就像井里的“青蛙”,抱着“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是不会错的”,怎么可能有另外的发现?所以不妨先放下抵触之心,先听一听,看一看,说不定有可听的东西。如果听一阵,确实没有意思,那就不要听了,干一点自己的事情,珍惜自己的时间。这里,我以为善学者,首先是有开放之心、想学之心,先不要拒绝,进去以后再判断,对于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要勉强自己,可以不学。
昨日,受邀到泸州古蔺参加了泸州市“双研(我理解是教研、科研)融合∙问题教研”推广运用活动,我做了两个小时的报告“观课议课的教学研究路径与方法”。报告结束以后,安排了参会代表的发言。
几位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不乏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有一位老师在肯定之余,又说可能学不到“臣妾做不到”。记得3月30日,在成都金沙小学参加活动,观察俞正强老师的课“面积单位的认识”,交流讨论也有老师说“俞大师的课学不到”。学不到吗?我以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学,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只要想学一定可以学到一些。正是听过“学不到”,我想给大家一个可以学到的示例,4月12日我在金沙小学仿学,也上了一节“面积单位的认识”(可链接阅读:从相互教走向相互学:我上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学过“面积单位的认识”,“面积的计算”怎么教?)由此,我想说:善学者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只要想学就一定能学到自己满意。
学什么呢?在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1997—2022)期间,和涪城区老师交流,我说听一场报告,可以学习介绍的方法、可以学习方法背后的原则、以及支撑原则背后的原理,方法需要学习,真正会学习的是学习背后的原理。真正有用的是背后的原理。从实践和运用的角度,曾经看过心理学家勒温的观点:“没有比最高明的理论更适于运用。”现在,进一步,还要学背后的追求,学习相应的思维。曾经看过曾任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的意见:“大学生进大学,一是要学习老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二是学习老师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研究)方法,要学老师的思想;三是向老师学习相关的知识。”善学者要学思维、学追求。对说“臣妾做不到”的这位老师,下来以后我给她说:“你可以学一学,力争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思考和论证,力争每一个行为都体现教育意义。这样学,你就学到了。”
泸州的这次活动有直播,古蔺县人民政府原总督学罗林老师在手机断断续续地听和看(不时要接拨电话),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善学习的,和我交流他能说到最为核心的:“要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观课议课。听一次不够,下来要好好想一想。”“从‘听’到‘观’,从‘评’到‘议’,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不要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老师们听过14人要14瓶水的案例,会思考的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教学境界。”……这是高手!以此为例,善学者能抓出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捕捉最值得学习内容。
在《观课议课的文化“荷花池”》中,我有这样的文字,想对学习观课议课的老师有所指引:
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被称为“企业文化”之父的埃德加∙沙因将企业文化看作一个“荷花池”。认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浮于水面之上的荷花和莲叶,如果有人觉得很好看,把它摘下来放在自己的池塘,它们只能维持几天的光彩;在荷花和莲叶之下连着梗,如果连枝梗一起移到另一个池塘,时间就会更长一些,但也就十多天;如果再深一些,就能挖到它的根,连根移植过去,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大半个池塘都会被荷花和莲叶覆盖。从荷花到枝梗再到根,代表了文化的三个层次:最上面是文化表现(包括人造物、行为等),然后是文化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包含价值观、基本假定等),最底层是文化的基底,包括情感与动机的根基。
以此为框架,思考观课议课的文化“荷花池”,我以为:观课议课的“荷叶与荷花”是观课议课的策略和路径,观课议课的工具和图表,观课议课的原则和要求“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辨”等实践方法与表现;观课议课的“荷梗”是“人因思而变”“教育真理具有境脉特征”“人本目的、人性依据、人文方法”“以学论教”等思维模式;观课议课的“根”则是致力师生幸福生活,“幸福是一种能力”的价值理念和核心追求。
这样,大家学习观课议课、推进观课议课不要只看花,昨天的推文“名家给教师的五句话”中,我有这样的意见“每一个相对成熟的经验都可能包括具体做法、做事所要遵循的原则、指导原则背后的理念和思想三种东西;学习做法只是模仿,在此基础上掌握原则可能成为技术熟练者,只有理解了指导原则背后的理念和思想才可能成为创造性实践者。”也就是要从“根”上学,从“根”上实践和改变。
参与分享老师结合我讲的内容反思了自己的生活。一位老师说:“我前不久去听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课,课后忍不住噼噼啪啪说了很多。第二次再去听这个老师的课,发现这位年轻老师上课以后很是紧张。以至于其他参与同事对我说‘你看你好凶,年轻老师都怕你’。今天听了观课议课以后要考虑上课老师的感受了。”(我在听她的故事后,忍不住想:“作为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一定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害怕的人。”)另一位老师说听了我讲下课十分钟“千金难买回头看”,要“从不顺处”“意外处”反思,她对自己每一节课后的反思生活有了认同感,要学会坚守下去。活动结束,大家嘴里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嫩绿”“要嫩绿着成长”。用学习反思和坚定自己的某种生活,在学习中获得一些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说:“每天早晨,你必须重新掀开废弃的碎砖石,触摸到翠绿的、生机盎然的种子。一个新词就像一粒播下的种子。”播下这样一些“种子”,让它慢慢长大。这是善学者的生活方式。
不能奢望一次报告就解决问题。《道德经》就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们是否在用“上士”的方式在学?学过以后,又是否在用研究的方式用?善学者应该在实践中修炼,勤而行之!一时学不到,有了方向目标,行久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