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的一点调整:“以学心观、以益心研、以仁心
发布时间:2024-08-13 14:56:12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化用《荀子·正名篇》中的“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我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主张“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辨”
从情感态度角度,观课议课主张参与者要“同在共行”,“不把自己当专家”,提倡“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辨”。所谓“以学心观”,即参与者保持谦逊的学习者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参与者要主动学习了解对方,持之以恒地探索学习,不断专业成长。“以仁心说”强调爱和关怀,参与者交流的过程应该伴随仁爱与关怀,参与者要学会爱、善于爱,注意同理共情,关注他人的特殊条件。“以益心辨”意味着参与目的不是争辩,不是为了赢得自己的胜利,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客观思考与辨析,增益参与者彼此的专业发展、增益学生的有效发展、增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改进。
今早醒来,就观课议课的理解,想到这样几种表达:
1.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程(课堂)现象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行对话讨论,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2.观课议课是一种文化。
这是现任《人民教育》总编辑余慧娟老师的定位。
3.观课议课是一种人生修炼和生活方式。
就这一点,我的看法是:“学习和实践观课议课是一种人生修炼;人做好了,观课议课就到位了。”
如何修炼?这可以说的很多,其中有“以学心观、以益心研、以仁心议”。就这三点,有这样的梗概:
“以学心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益心研”:重在求善,益自己、学生、同事,益教育,益家国;
“以仁心议”:“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对原有的“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辨”的调整。
马上要讲课了,匆匆整理。